首页 男生 其他 秦时明月之政

第六百七十章 对楚国的考量

秦时明月之政 想吃就吃牛肉 7890 2025-04-12 12:31

  

  

楚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全的畸形,在没有外部改造的情况下,楚王也是无可奈何。

  楚国贵族构成了典型的‘五权联动’体系,其核心在于军事、经济、行政、文化、外交,五大权力系统的相互支撑与闭环运作。

  军事和经济共生,通过军事自治权建立私兵体系,这些武装力量又反过来保障对铜矿,盐铁,等战略资源的垄断,以及捍卫铸币权。

  行政和文化互锁,楚地贵族封君在领地内自设官吏、司法机构,同时通过祭祀垄断权将行政自治合法化,使行政权获得宗教背书。

  通过有意识的异化文字,改造典籍,进行思想控制,从而强化统治合法性,通过这种文化生产机制使贵族权力获得意识形态支撑。

  最后通过外交与军事协同,形成军事同盟,而外交自主权又为私军提供境外补给通道。

  当王室试图集权时,五权系统立即启动防御。军事上族兵拒命,经济上闭邑绝税,外交上通敌求和,再逼急了,那就直接合伙谋逆叛乱,或者里通外敌挑动战争,逼迫王室停止集权。

  这种精密的权力联动体系,导致楚国王室始终未能完成中央集权改革。

  说实话,就这情况谁看谁都麻。

  哪怕是天时地利人和加在一起,还要再加上十成十的天命,才有小概率可能完成变革。

  不过这一套体系也不是没有坏处,虽然维系了贵族割据,但是也导致贵族们无法真正团结,独立性强就意味着自保为主。

  对外进攻的意愿不强,必须要在强有力的君主团结下才能对外开扩,并且往往只能打体量碾压的顺风局,逆风局肯定是打不赢的。

  至于面对进攻,各地贵族的防守意愿虽然很强,但是没人支援。

  友军有难,旁边的贵族同僚,隔岸观火不动如山,属于常态化。

  属于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
  除非楚王亲自带头派兵支援,才能召集贵族共抗外敌。

  否则只能全靠自己了,若是还能有几个朋友帮一帮,那就已经算是混的人品非常好了。

  就这群货色,嬴政对他们不抱有任何希望,怀柔肯定是没用的,这些资深地头蛇,会用尽各种神奇的招数,让大秦的这艘船变成为他们修的。

  想要彻底吸纳楚地,一来需要时间。

  二来

  要把这些地头蛇通通干掉!

  特么的!

  重拳出击!

  这也是为什么嬴政一开始就放弃芈云做王后的根本原因!

  若是芈云做了王后,和前朝势力盘根错节,那时候就不好大开杀戒了。

  这次攻楚之时,所有贵族官员,全部干掉!

  不投降的全部干掉,投降的也要全部迁居咸阳生活,禁止再回楚地!

  不用绝对决绝狠辣的手段,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变革!

  改革不彻底,就是没改革!

  想要解决楚地的问题,只有出重拳。

  让这些彻彻底底的地头蛇,掌握一切权力的封君贵族和官员甘愿放弃手里的土地和权力,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。

  即便是明面上臣服,只要他们还在这块土地上,就有着捣不完的乱。

  必须通通处理掉!

  接受教育的不同,见识眼界的不同,导致百姓在统治阶级刻意营造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氛围里,极容易被欺骗,被愚弄,被煽动,一个不小心就成为别人手里的刀子。

  只有让所有煽风点火,兴风作浪的人都离开这片土地,才能真正顺利把楚地变成大秦的形状。

  而且干掉楚地所有封君贵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需要用地广人稀的楚地去作为奖赏,去封赏有功之人。

  许多中低层爵位的贵族,貌似并不起眼,然而他们应该得到封赏的土地,才是真正的大头儿,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。

  中原地区分地都不够分,如今的燕国过于苦寒,也只有楚国这片地广人稀的大蛋糕了。

  制约楚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点:一是本身的地理环境,山林密布,多湖泊沼泽,水患频发。

  二是人口稀少并且分布不均。

  三是地方实力强大,内部矛盾重重,政治上难以形成合力,不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开发战略,难以有效组织和调动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。

  四是农业技术和相关工具落后,这也是因为第三条的副作用,在绝大多数时候,人多力量大,发展快都是适用的。楚地各地方势力太强,独立性也太强,这导致发展相对缓慢。

  举个例子就可以证明,那就是当今天下,除了楚国,其他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器,可楚国,还是较为普遍使用青铜器。

  铁器的生产效率和制作成武器的战斗性,以及原材料获取大规模发展便利性,都是远远胜于青铜器的。

  缺点就是铁的熔点比青铜高很多,对冶炼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,在技术不发达时,冶炼难度大。并且化学性质活泼,在空气中容易生锈腐蚀,需要采取特殊的防锈措施,如涂漆、涂油等,否则会影响使用寿命。

  但是综合来算,铁器怎么都是比青铜器更适合发展的。

  而楚国直到了现在,无论是武器还是农具,许多地方依旧用的是青铜器,青铜比铁又昂贵,想不落后都难。

  但是制约楚国发展的这四点问题,除了第一条本身的地理环境限制,这一条客观存在,并且只能缓慢改造的原因,其他的三点都不是问题。

  什么地广人稀?灭楚以后,是必然要向南方进行大规模迁徙的,迁徙的人比较多,才能更快的加速南北双方的融合。

  将许多中低层官员贵族封到楚地,既是满足了奖赏,也可以有力的增强控制性。并且这些精英人群,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带动楚地的发展。

 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,哪怕许多人不愿意,但是该强迫还是要强迫。同样,再加上利诱,愿意迁徙到南方的,采用政策性鼓励,多分地、减税等措施。

  至于第三条,在灭楚以后自然就不存在了,整个大秦都要按照嬴政的意志发展。

  第四条,那就更不怕了,当楚地融入大秦,大秦最先进的技术,最好的良种,包括工具,全都会传播到楚地。

  在解决了这些所有难题以后,只剩下最基础的地理因素,那就再也不是问题了。

  人心齐,泰山移。

  只要能把所有人的力气拧成一股劲儿,合理的引导运用,地理因素无法阻止人的发展,况且楚地也并不是真正的彻底不适合生存,并不是真正的不毛之地,只是蛮荒山林缺乏开发发展罢了。

  许多地方更是早就有了人烟,缺的只是人口和技术,而现在大秦可以带来这一切。

  无论是任何组织发展,还是国家发展,内部的矛盾和动乱,乃至于自身的毁灭,往往都是因为分配的问题。

  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
 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总是会出现资源的垄断和兼并,这一点不以人的意愿而转移。

  当资源被非中央朝廷以外的其他人或势力或组织或阶层,垄断被兼并,那么中央朝廷就肯定收不上来钱了,等到财政枯竭,无法再有效管理整个国家,那这个政权也就要走到尽头。

  然后就是重来。

  狠狠死上一批人,许多人的阶级进行剧烈的天翻地覆的变化,资源重新进行分配,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和稳定。

 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。

  中间如果可以改变一下分配,亦或者改变一下怎么收上钱的方式,只要中央朝廷能够继续收上来钱,那么政权的统治就可以再延续一段时间,这个就叫中兴。

  秦国和秦朝是不能分开的。

  大秦已经不是一个年轻人了,准确的说,也是一个很老的老人了。

  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,被封为诸侯。自此,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。

  即便不从非子开始算,只从襄公成为诸侯开始算起,至今也已经五百四十余年,历经近三十位君主,可以说已经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人了。

  能够一直活到现在,靠的就是一直对外扩张,靠着做增量满足国内所有人的利益,用新得到的利益分配给国内,去压制国内的矛盾。

  但是即便如此,中途也有几次差点儿就活不下去了,直到商君变法,这才算秦国这个老人又重活一世,恢复了年轻。

  但是任何一项制度也不可能永久管用,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新的既得利益者诞生,都会产生重大的变化,会出现各种各样人为制造出来的漏洞,然后逐渐崩坏。

  嬴政继位的时候,可以说秦国已经又一次步入了年迈,虽然还很能打,但是全是透支,内里已经五劳七伤了。

  嬴政想要让大秦再年轻一次,重新恢复年轻健康,靠的也是做增量。

  总不能干掉自己的基本盘吧?

  若是大一统还能大刀阔斧改革,但是当时的秦国虽然貌似很强,而实际上,函谷关以外的各国也都不是软柿子,如果敢乱搞,很可能干掉各国之前,做好变革之前,秦国就被灭了。

  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做增量。

  吞并最好的就是有战争,有战争就会死人,死的人越多,剩下的人就可以分的越多,尤其是最好死的是贵族,因为贵族往往一个人就占据了一千人,甚至一万人,甚至十万人的资源。

  靠着对外扩张,做资源增量,在这个过程中,重新制定规则,重新制定分配,重新去分配资源,去平衡各个阶级,各个势力。

  靠着巨量的资源增量,去解决掉过往发生的问题,去修改掉规矩的漏洞,截止到目前,嬴政做的都很好。

  虽然还是秦国,但是内里完全不同了,可以说是又一次的涅槃重生。

  在很久以前,嬴政就已经做好对楚国的定位了,现在就是最后一哆嗦,再平衡分配一下全天下的矛盾。

  然而资源不是凭空掉下来的,要么是辛辛苦苦,所有民众做生产增量,要么就是掠夺了。

  很明显辛辛苦苦生产增量是绝对没有掠夺来的快的,而且体制不变,规矩不变,分配人员不变,做再多的新生生产增量,照样解决不了矛盾。

  在掠夺过程中,那些旧有利益既得者,就让他们去承担这个苦果了,反应慢的活该随着旧秩序一起完蛋。

  而且这就注定最后一个被灭的国,被掠夺的国家,承担最后最多的苦果。

  只能苦一苦楚地的封君贵族了。

  为了大秦的涅槃重生,为了大秦的百年繁华,为了大秦再一次恢复年轻,可以接着安稳的传承十几代人,也只能苦一苦旧有贵族了。

  反正他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,最终都只能愿意,这些腐朽的木柴能为大秦再做一做贡献,也是他们的荣幸。

  赢麻赢麻。

  可喜可贺,可喜可贺!

  所以现在不能着急,主要还是基层官吏的人手不够。

  既然决定放弃所有楚地封君贵族,那就基本只能靠自己人。

  亦或大秦朝堂培养的楚系官员,还只能要出身中低层的,这需要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。

  即便许多基层官吏都是有功的将士就地转职,但是南北差异较大,不能生搬硬套中原和北方的做法。

  无论是农业生产模式,手工业生产体系,以及思想文化发展,都需要更柔和合理的推广改变,对楚国旧有的官员贵族可以重拳出击,但是对于普通百姓的发展,需要合理的安排,耐心的引导,正确的管理。

  而培养做些事的官吏,需要必要的时间。

  昔年把李信安排到天泽身边,不止是为了帮助天泽捣乱,更主要的就是让李信带领着,培养起一批了解楚国,了解百越的人才,然后让这些了解楚地现状的人才去培养更多的管理官吏。

  但是即便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,依旧是急不来,还需要时间。

  做的增量太多,好好消化也需要时间,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交给时间。

  急不来的。

上一章 | 下一章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